中醫藥要發展,得讓老百姓聽得懂、臨床醫生看得懂。兩會代表委員建議,加快推動中醫藥的標準化和國際化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、精準有效支持實體經濟、堅持創新引領等,令人振奮和鼓舞。而中醫藥的文化傳承和傳播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。
全國人大代表肖偉提出,中醫藥如果不實現國際化,永遠做不大,也不會引領未來。只有國際化,才能把我們五千多年形成的確有療效的中醫藥奉獻到全球。
但是國際化之路有許多困難。一是中醫理論能否被國外的藥品監管部門正確理解;二是中藥的科學研究證據、數據,是否系統完整、有邏輯性,能否讓國外認可;三是中藥能否保證臨床療效穩定和使用安全。
他認為,國家在醫保政策方面對創新藥物給予了很大扶持,在此過程中鼓勵治療重大疾病、危重疾病、疑難雜病的藥盡快上市。在這個背景下,中藥新藥研發應該圍繞這些開展。
但是,中藥研發既可以按照現代醫學科學來研究,也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,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。“我認為國家藥品監管部門應該與國際接軌,盡快拿出中藥研發的標準和要求,讓創新中藥、現代中藥在研究過程中,系統性更強、邏輯性更好,推出一批更好的現代中藥奉獻給老百姓,也對推動醫改起到積極作用。”
針對社會對中醫藥的質疑,他認為,中藥自身要自強,不能停滯不前,中醫藥必須要加強自身科學研究,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,讓人理解。要在科研研究的基礎上,讓老百姓聽得懂,臨床醫生看得懂。
其次,一部分中藥在一些重大疑難疾病、老年病、慢性病、病毒性感染疾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婦科疾病、骨傷科疾病等中醫優勢領域當中,確實治療費用低、療效好。這應該支持發展。
第三,在政策層面上,應該增強中藥行業臨床專家、藥學專家和中醫藥創新企業科學家的話語權,推動中醫藥更好地發展。
而全國政協委員、國家級非遺“張一帖”醫家第十五代傳承人、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認為,“中醫藥是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,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醫藥硬實力的重要體現,也是增強文化自信、助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。但是,中醫藥文化的大眾傳播中存在的傳播內容不規范、傳播手段單一、傳播方式陳舊等問題,卻導致受眾無所適從,甚至加深對中醫藥的誤解。
他認為,應該建立國家中醫藥文化全媒體傳播平臺,依托國家級科研院所或高校,建立國家中醫藥文化全媒體傳播平臺,從政策、資金、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。全面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力、引導力、影響力、公信力。
綜合自新華網、中國青年網
上一篇:純中醫醫院來了,中醫藥又迎春天
用戶評論
留言與評論(共有 0 條評論) |